银行聚合支付二维码收款手续费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扫码支付”已经广泛办理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商业银行陆续推出兼容多种渠道、为客户提供统一后台管理系统、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的二维码聚合支付产品。近年来,随着营销力度的不断加大,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蓬勃发展背后的风险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洗钱,对国家金融体系安全和政治经济秩序危害极大。
一、潜在风险
(一)资金的现金风险
按照目前的科技手段,银行无法准确判断二维码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二维码很容易成为提现的工具,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比如商家和客户进行虚构交易,扫描二维码支付后,钱就直接进入银行账户,提现完成提现。这种方式为信用卡客户提供了便捷的套现方式,但也因为过于便捷,导致部分持卡人过度依赖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因此,6月29日,中国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合理、正确理解和使用信用卡。
(2)洗钱风险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犯罪分子很容易通过虚构交易将其非法财产合法化。此外,此类虚构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二维码很容易成为赌博、电诈等违法行为的支付渠道,成为洗钱的重灾区。
2019年8月,民警在一次网上巡查中,发现不法分子在QQ群、微信群出售大量ETC信用卡“四件套”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预留手机号)。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灰色黑色产业的犯罪链条主要由材料商、卡商、信用卡注册商、商户四个环节组成。“卡商”负责向“注册商”提供手机号和短信验证码;“注册员”通过被盗信息到某银行ETC信用卡网上快速办理平台大量注册ETC信用卡,并将信用卡“四件套”信息出售给“号商”;商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实名认证,开通支付转账通道,为犯罪团伙漂白犯罪所得提供资金。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渠道受到监管后,商业银行的二维码聚合业务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洼地”,极易引发洗钱风险。
(3)财产盗窃的风险
目前使用二维码的技术门槛较低,编译和发布相对简单,掌握和使用并不难。此外,大多数扫码工具缺乏对诈骗二维码的有效识别,这使得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植入钓鱼链接和木马病毒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和密码,进而转移资金,或实施盗窃或诈骗,造成用户财产损失。
今年5月,杉德西省警方向社会通报,犯罪嫌疑人冯某夜间在大排档收货码上覆盖其微信收货码。摊主因交易量大未及时发现,冯某享受销售款“截留”。共作案35起,涉案金额近3万元。在此类案件中,由于二维码的外观特征,用户在扫码时无法辨别二维码的实际主人,商家遭受财产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据笔者观察,商业银行的二维码聚合支付业务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4)泄露客户隐私的风险
在二维码支付受损的案例中,很多消费者由于扫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或进入钓鱼网站,导致个人账户和密码被盗。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技术的漏洞,攻击消费者的账户信息,消费者的隐私一览无余。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不断更新安全验证措施,但消费者的处境依然被动,个人账户信息和隐私保护依然受到威胁。目前第三方支付的注册用户数量庞大,每个账户或多或少都关联着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等。,甚至包括指纹、声音、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个人信息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宝贵资源。一旦信息泄露,后期就会进行非法交易,对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准入门槛低
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对二维码支付商户的信息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为了加快办理速度,甚至简化申请流程,一些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自助申请功能。申请时,商户只需上传身份证、营业执照、经营店铺照片,输入银行卡信息,即可成功注册为收单商户,申请专属支付二维码。
商业银行在商户网上自主申请的全过程中没有遵循“三亲”原则,没有核实商户是否合法设立并从事合法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可疑交易,没有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网上核实公民信息系统核对申请信息,难以真正有效地落实商户实名登记制度。
(二)后续管理不到位
由于二维码支付对本地化服务的依赖度极低,没有物理工具,没有人工安装,没有后续维护,商业银行普遍忽视对二维码支付商户的二次回访,缺乏对商户的定期技术培训和安全风险教育。商业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商户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利用二维码支付漏洞进行洗钱、套现等违法交易,导致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
(三)营运基金难以监管
二维码聚合支付改变了银行向交易双方点对点转移资金的传统线性模式。交易分为两部分:当用户发出支付指令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传送给银行,银行收到指令后,先将用户账户内的资金转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再从支付平台账户转入目标账户。
这样交易双方的直接联系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切断,银行和监管部门无法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进而无法确定交易的因果关系和真实背景,为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交易洗钱而不被轻易发现创造了机会。
(四)公众意识不强
二维码支付是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很多用户对这种支付方式的安全风险不是很熟悉。即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相关案例,用户仍然为了方便而毫无顾忌地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在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的情况下,二维码支付方式的安全风险概率在不断上升,支付过程中很容易被网络黑客攻击。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监管,形成统一的监管链条。
二维码聚合支付具有网络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单纯依靠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二维码聚合支付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基本不现实。建议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银联、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协同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形成完整统一的监管链条。
首先,积极推进第三方支付实名登记制度,加强对线下扫码支付的审核,防范套现、洗钱等违法行为。发现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定期评估风险等级,及时将第三方支付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反馈给扣款银行,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部门应及时查处,尽快明确反垄断规则,不断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最终抑制垄断行为,确保第三方支付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加强门禁管理,注重日常维护。
商业银行应严格加强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办理商户实名登记制度。对于网上自主申请的商家,一方面要对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进行专门归档保存,同时加强身份证验证环节的技术办理,通过人脸识别等手段提高商家识别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证照原件的真实性进行逐户核查、对商户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确保网上申请的商户依法成立并从事合法经营活动,杜绝虚假交易,减少洗钱、套现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提高人防技术水平,做好日常交易检测和预警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8月4日宣布,第三方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一清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平台”)办理。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建立二维码支付“穿透式”监控体系。他们要以网络平台的海量交易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等金融技术,及时从海量交易数据中发现可疑交易,从而对每笔交易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了如指掌,进而通过更加主动的事中处置和预警,打破事后追查的现状。
其次,商业银行应对二维码支付范围内的可疑交易建立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可以考虑采用“系统筛选+人工筛选”的模式,设置相应的可疑交易参数和模型,通过反洗钱系统内嵌的可疑交易监控指标,对所有二维码交易进行监控和筛选,然后由反洗钱工作人员对系统筛选出的异常交易进行人工分析,符合可疑交易条件的按要求上报,排除可疑的并注明原因。
(四)采取限额性措施落实监管要求。
根据央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银行卡收单领域,特约商户不得协助持卡人套现信用卡。二维码支付虽然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商家和用户都违反了各自与银行的合同以及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了银行追究商家违约责任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可参照现行同类业务的监管规定,协议约定商户不得以虚构交易、虚假定价、返现等方式协助用户套现信用卡。,否则,银行有权暂停服务、终止合同,并根据职责向相关机构报告。此外,为做好防范套现和洗钱工作,商业银行可加强对交易限额的控制,设定与商户经营能力相匹配的交易限额。
限额可结合商户风险评估和商户历史交易情况合理确定,包括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同时,为了满足商户的临时资金需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商户提供支付限额的临时调整。
根据公安局“破卡”行动和四部门《关于联合开展为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风险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利用二维码聚合方式真实支付的洗钱、赌博、涉毒、诈骗资金,要及时控制相关账户。
(5)加强公众宣传,增强公众防范意识。
相关推荐
原创文章,作者:POS机办理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kalpos.com/posfl/54731.html